市场动态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

尚志民:坚守十五年 骨灰级基金经理还在赛道上

发布者: 发布日期:2014-06-06

经验,是投资大师的决胜利器。脸上的皱纹往往象征着他们对资本市场的洞悉能力。

  但就在这个拿什么都买不到投资经验的稀缺年代,竟然还有在基金经理岗位上坚持了15年的骨灰级人物。现任华安基金公司副总经理、首席投资官尚志民,自1999年5月起从事基金经理工作,见证了中国基金业从萌芽到发展日趋成熟。

  近日,尚志民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专访时对自己长期坚守的解释是:“我可能在其他行业找不到工作。”略带调侃,却恰如其分地透着朴实。

  作为目前在职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,尚志民是管理单只基金(基金安顺)时间最长者,他还是国内首只开放式基金(华安创新)的基金经理。十几年的累积,在人事震荡剧烈的公募基金业尤为珍贵。

  尚志民很爱用另一位投资大师塞思·卡拉曼(Seth Klarman)的名言,即将投资比作赛车,“很多人都希望每一圈都领先,但最重要的是,冲过终点时,你还在赛道上。”

  一直在“赛道”上的他,极为低调,掌管基金安顺13年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%。他坦言:“我这辈子也做不了别的事情了,就一心一意地做投资吧。”

  从技术员到研究员

  经过2007年和2008年超常规发展后,公募基金陷入蛰伏。新产品发行加速的同时伴随着剧烈的人事动荡。如今,基金经理从业10年以上且一直在同一家基金公司供职的,惟尚志民一人。

  其实,尚志民的投资“赛道”,在华安基金之前就已构筑。

  1990年,尚志民放弃保送研究生的机会,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到南京汽车制造厂做技术员。1992年,A股市场开始起航。尚受兄长影响,于1993年起开始股票投资。“我会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分析,有时还跑到离公司不远的一个营业部去看行情,常常给同事朋友推荐股票,那是最开始的投资。”

  在A股市场早期,盛行各类炒作风,但尚志民自开始就坚持依据基本面做投资,这也成为他一直留守的“投资基因”。随后,对股票投资的兴趣和对财务知识的渴求,让他考入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。

  这期间,中国公募基金还未出世,但机缘巧合的是,他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《发展与完善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初探》,这可谓他和基金行业的最初“握手”。

  1998年,公募基金萌动。

  据尚志民回忆,他1998年9月1日正式到华安基金。“第一天就到北京参加证监会[微博]组织的第二届基金从业人员培训,之前的第一届培训班是在东莞,当时的‘同学’有王国卫、杨文斌[微博]等几个人。”

  谈及这些现已远离公募基金经理岗位的同学当下的职业走向时,尚志民唏嘘不已,“对第一批基金经理而言,15年里的诱惑实在太多,有走上公司领导岗位的、有自己创业做私募的,还有出事的,剩下的真不多了。”

  资料显示,在尚志民加入时,华安基金整个团队只有二十来人,主要来自上国投和市场化招聘。尚属市场化招聘的,岗位是研究员。由于他已积累相当的投资经验,投资思路又较“正”,很快脱颖而出。1999年5月,华安发行第二只产品基金安顺时,他便被提拔为基金经理。

  基金安顺的发行时间恰逢1999年“5·19”行情。“那段时间的火爆让人印象深刻,甚至有一个交易日,基金安顺前十大重仓股有7只涨停,很罕见。”尚志民回忆道。

  2001年9月,尚出任第一只开放式基金——华安创新混合基金经理。“我清楚地记得,这只基金发行的第一天是2001年的‘9·11’。”

  在华安基金内部,尚志民是出名的“埋头苦干”型,做事多,说话少。“做基金经理很累,我和大多数同行一样,每天面临着太多选择判断,常常在否定和肯定自我的轮回中。”

  这种滋味基金经理们都尝过:市场上涨担心追不上基准,市场下跌担心基金亏钱。持续承受超大压力的基金经理,必须得有较好的心理素质,否则,就像打高尔夫球般,在压力下技术动作经常变形,好的技术和技能也就发挥不出来。

  尚志民笑言,作为国内从事基金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,他并非天生就有良好的“抗压能力”。

  “说实话,我也没什么缓解压力调整心态的好办法,可能是做这行时间长了,对短期排名这些东西也就看淡了。”

  跟许多投资圈人士一样,打高尔夫球也是尚志民的业余爱好之一。但自从2003年“非典”期间他初识这项运动以来,至今仍停留在100多杆的水平,像是个才上路的新手。

  “一直想着要多锻炼身体,毕竟年龄大了,高尔夫其实是一项很好的运动,能调整人的心态,且打球的过程就跟投资一样,需要讲究策略和风险控制。但没办法,工作太忙,只能偶尔打打,所以到现在还是这水平。”尚志民自嘲道。

  “灵动平衡”的投资风格

  天道酬勤。尚志民在投资研究上至今没松懈过。在这个讯息万变的时代,他没有微博,微信也刚会用,“没时间”是最大的原因。要形成对市场的灵敏嗅觉,要警惕市场趋势的突然转折,尚志民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与投资相关的事情上。

  他的坚持在基金安顺上尤为明显,甚至略显“固执”。在基金安顺15年的“全生命周期”中,尚志民只有在2001年到2003年因掌管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——华安创新,离开安顺的基金经理岗位1年半。之后,由于安顺业绩下滑,他2003年回归,直到2014年5月安顺15年合约期满。

  在其任期的13年间,安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%,即使将他离任的时间一并算上,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达到16%。有研究显示,就算是在2008年的6124点上购买了基金安顺并持有至今,依然能获得正收益。

  梳理安顺基金的投资组合和重仓股变化,清晰可见,作为中国基金业的“常青树”,尚志民历经考验,这也让他对A股的认识理性与感性水乳交融。

  2000年科技股网络概念受热捧时,安顺组合中权重最大的是电子通讯类股票。此后,2003年的“五朵金花”,2005年、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,安顺在不同市场阶段均有斩获。

  2008年底新能源投资浪潮中,尚志民大举投资了后来的牛股、风电行业上市公司金风科技。“后来风电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转变,我们就开始逐步卖出。”尚志民回忆,“我印象很深的是,最后一笔卖出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后。地震后,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核电的替代品风电光伏就会好起来,但我们很清楚,当时风电行业的基本面已生变,因此趁反弹时机将剩余的持仓全部卖出。”

  最近两年的季报和年报中,安顺重仓股又出现了国电清新、复星医药这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环保、医药类股票。

  而引起记者注意的还有,在尚的组合中,每季前十大重仓股的变动很少超过3个,与变动相对保守相比,持股集中度显得进攻性略强,其有效个股(占资产比例超过1%)基本保持在20-25个。在尚志民看来,这既能有效分散非系统性风险,也能确保组合品种研究和跟踪的效率性。通常,这些有效个股的持股时间都在一年以上。

  如果要高度概括自己的投资风格,尚志民会用“灵动平衡”四字,具体内涵则可用八字诠释:“长远、平衡、从容、灵动。”

  当下公募基金因业绩排名压力导致投资行为普遍短期化,对此,尚认为它本应长期化,“只有立足长远考虑,才能在市场中活下去。”他强调,“一局定胜负”的心理,放大了组合风险,且容易养成不良的投资习惯,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绩效不具重复性。

  尚志民坦陈,自始至终他都会把格雷厄姆“安全边际”四个字,作为座右铭。自然,近几年趋势投资盛行,他的投资风格遭遇的挑战越来越大。但他亦直言,在实际操作中,发现反而左侧交易会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。

  尚志民偏爱逆向投资,一般左侧买右侧卖,极少追涨,且无止损一说。他对记者透露:“我买一只股票,下跌了30%、50%时,我仍会想,现在这个价格我还愿不愿买?如基本面没问题,既然更便宜了应买更多,为什么要止损?假设基本面判断错了,公司变化跟你预期不一样,那就要卖出。”

  “淘汰我不是那么容易”

  对于在近两年新兴产业占优的结构性行情中,“80后”基金经理大批涌现且业绩优秀带来的冲击,尚志民坦然指出,不同的投资策略自有其合理之处,要做成优秀的投资人需要打开心扉,保持开放的心态,哪怕是向一些年轻人学习。

  尚志民表示,年轻人的知识结构好、对新兴产业更容易理解,但老基金经理慢一点不要紧,只要对新鲜事物愿意去学习,是可以弥补的。“更何况过去的经验可能是他们没有的。我有危机感,但只要努力,淘汰我也不是那么容易。”

  尚志民预期3至5年内,经济增速下滑、经济转型将成趋势,股票市场波动幅度会收窄,单从指数看,上证指数和沪深300被传统经济、过剩经济中的权重行业所霸占,因此,指数牛市可能性很小。但只要经济始终是往转型方向走,且慢慢在转型上有成果出现,A股市场定会有所反映,那时,才会有真正大的牛市,但中间的波动性必然存在。

  “投资这条路要经过很多考验,有时要逆势而动,真是十分艰苦,需要格外坚韧,有时我甚至觉得在挑战自己的心理极限。”尚笑言,“唯有这样的守候,事后方有好收获。”

  人物简介

  尚志民 1968年生人,工商管理硕士,17年证券、基金从业经验;1998年进入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后,曾先后担任研究发展部高级研究员; 1999年6月至2001年9月担任基金安顺基金经理;2000年7月至2001年9月同时担任基金安瑞基金经理;2001年9月至2003年9月担任华安创新基金经理;2003年9月至今担任基金安顺基金经理;2006年9月起同时担任华安宏利基金经理;2012年2月起担任华安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。